《三国演义》主要内容及相关信息
一、作品概况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和六大名著之一。明清时期有“第一才子书”之称。全书约八万字,分成上中下三卷,共 120 回,可按主体内容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二、故事内容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东汉末年,汉室衰弱,爆发黄巾起义,各路英雄趁围剿之机发展各自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在官渡之战中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后,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主要人物形象鲜明,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深远。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开篇词及“三绝”等
开篇词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义”是其思想精髓和灵魂。主要人物中被称“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四、著名战例及事件
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赤壁之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失街亭一事。
关羽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被尊为“武圣”。
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源于赤壁之战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还有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如三顾茅庐(刘备三请诸葛亮)、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等。
五、与诸葛亮、司马懿父子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空城计;借东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六、人物评价
褒:雄才大略的曹操,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高悬在三国的政治天宇中。
贬:曹操为人奸诈如狐,打着天子的旗号,干着算计诸侯的勾当。
七、体现诸葛亮精神的事迹
表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有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前后出师表、忠辅刘禅。
八、相关诗词及故事
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的是赤壁之战,涉及曹操、周瑜。
《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英雄是关羽。
九、三国归晋的故事
263 年,司马昭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钟会、姜维意图叛变,被司马昭平定。
司马昭去世后,其子司马炎于 265 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70 年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叛乱,直至 279 年方平定。279 年,司马炎决定伐吴,派贾充为大都督,兵分六路并进。第六路军以水师为主,约 7 万余众,穿三峡出巴蜀,一路所向披靡,280 年率先攻入建业,活捉吴主孙皓,最终完成三国归晋。
十、三国鼎立的故事
190 年汉朝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208 年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三国鼎立雏型。220 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标志汉朝结束。221 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 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曹魏后期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263 年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266 年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三国时代结束,晋朝时代开始。280 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