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拿破仑称帝与反法同盟
1804 年 5 月 18 日,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担忧法国扩张,纠合英、俄、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5 年,帝国在俄军支援下入侵法帝国盟国巴伐利亚,那不勒斯一同进攻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盟国。拿破仑迅速反应,自本土渡过莱茵河,12 月 2 日在奥斯特利茨打“三皇会战”,不仅守住巴伐利亚,还攻入哈布斯堡领地摩拉维亚,将帝国军赶出意大利并在普鲁士打败俄援军。
12 月 16 日,法、俄、神圣罗马三国皇军签订《普勒斯堡和约》。之后拿破仑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邦联,1806 年 7 月 12 日 16 个神圣罗马帝国成员邦签订《莱茵邦联条约》脱离帝国加入邦联,此举严重削弱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地位,弗朗茨二世大为不快,拿破仑决定终结神圣罗马帝国,8 月 6 日弗朗茨二世放弃神圣罗马帝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二、拿破仑的军事成就与战争性质
拿破仑有着卓越军事指挥才能,23 年期间亲自指挥近 60 次战役,50 余次胜仗,多次击退反法联盟入侵和镇压反动势力叛乱,进行七次与反法联盟战争,在军事史上意义重大。
他持续对外扩张打破欧洲权力均衡,反击欧洲封建制度,捍卫法国大革命成果,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但战争性质从自卫反击转变为侵略扩张,大体以 1810 年为分界点:
前期:以正义为主,击退反法联盟入侵和镇压反动势力叛乱,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捍卫法国大革命成果,沉重反击欧洲封建制度,奠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秩序,有利于欧洲各国封建制度瓦解和人民革命运动与解放战争。
后期:属于侵略扩张战争,先后入侵西班牙、大陆经济封锁英国、进军俄国莫斯科,侵犯欧洲国家主权独立,掠夺财产,激起当地人民反抗,导致战争失败。
三、伏尔泰与神圣罗马帝国
伏尔泰这句“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对许多历史爱好者影响不良,有些人未看过原文就奉为圭臬,这种读史态度不可取。
这句名言出自伏尔泰《风俗论》第七十章,原句为:这个国家过去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现在还是这样称呼,但它既不是神圣的,也不是罗马的,更不是什么帝国。
结合第七十章前半部分可知,伏尔泰观点是在巴伐利亚的路易统治末期和《金玺诏书》颁布后,神圣罗马帝国名不副实,丧失意大利领地和对罗马教廷控制等也导致皇帝权威屈居教宗之下。
但伏尔泰在《风俗论》后续章节仍使用“德意志帝国”称呼,叙述早期历史时也将其称为帝国并提及与罗马教廷和罗马帝国的联系,并未否定神圣罗马帝国历史。
还应考虑伏尔泰个人属性和时代背景,受法兰西与德意志世仇观念影响,他对德意志有偏见,对中世纪历史采取否定态度,其对神圣罗马帝国的评价难说是客观公正的。
四、神圣罗马帝国的构成要素分析
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名最初无“神圣”二字,1157 年腓特烈·巴巴罗萨统治时期首次出现,1512 年《科隆帝国敕令》改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直至 1806 年。
欧洲中世纪历史中,国王加冕需大主教施行涂油礼,象征与教会联合及统治合法性,即君权神圣观念,神圣罗马皇帝加冕需罗马教宗涂油礼,多数皇帝经此具备统治合法性,符合君权神圣定义,仅路易四世一人未经教宗加冕涂油。
综上,伏尔泰的名言“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仅适用于描述《金玺诏书》颁布后的神圣罗马帝国,从君权神圣、罗马传统和皇帝头衔三大要素看,神圣罗马帝国符合西部罗马帝国继承者身份,皇帝具有正当统治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