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之区别
《孙子兵法》内容简介:
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由孙武撰。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流亡至吴国,辅助吴王经国治军,显名诸侯,被尊为“兵圣”。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是现存最早的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凡十三篇,每篇皆以“孙子曰”开头,按专题论说,有中心,有层次,逻辑严谨,语言简练,文风质朴,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如写军队行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军争篇》),既贴切又形象,且音韵铿锵,气势不凡,故刘勰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文心雕龙·程器》)。
《三十六计》内容简介: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唐太宗曾率军远征辽东。大军到达海边,太宗见沧海茫茫,心急如焚。大将薛仁贵请太宗到海边五彩营帐中歇息,与文武百官饮酒作乐,使太宗沉浸欢乐中陷入酣睡。醒来后发现已在乘船渡海且即将到达彼岸,原来薛仁贵瞒着太宗指挥大军渡海,后人便将此故事称为“瞒天过海”。
两者关联与不同:
《三十六计》完成在明清时期,是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军事思想总结而成;《孙子兵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现存最早的兵书。《三十六计》部分计谋脱胎于《孙子兵法》,但二者不是同一本书。《三十六计》更偏重于计策的实效性,告诉人们如何快速取得成功;《孙子兵法》着重军事系统性和指导大场面作战的阵法和两军对垒的要点。
三十六计具体内容:
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孙子兵法》地位与影响:
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 2500 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不仅仅是一部兵书,更是华夏智慧与朴素思想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