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相关信息
一、创作年代与作者
创作年代:元末明初洪武年间。
作者: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二、故事背景与题材来源
时代背景: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朱元璋剿灭群雄后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创作了《三国演义》。
题材来源: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记事简略。南朝宋人裴松之为其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大大增强。中唐史学家刘知袭称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晚唐李商隐的诗句说明三国故事至迟在晚唐时已妇孺皆知,宋代通过艺人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且“尊刘贬曹”倾向明显,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搬上舞台,元杂剧中有近三十种演述三国故事的作品。
三、主要内容与部分划分
主要内容: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 105 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三国英雄人物。
部分划分: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全书约八万字,分成上中下三卷,共 120 回。
四、小说特点
战争多样化:上百次战争包括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形式多样,如水淹七军,还有攻战、守战、伏击战、偷袭战、阵地战、游击战等。
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曹操南侵为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为立足并振兴汉室。
战争胜负系于智谋:运筹者的智能决定战争胜负,能否采纳部下善计良策、正确判断敌情、客观分辨忠奸、冷静处事等。
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经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和将胜者,略写位处下风者和将败者,逐步塑造人物性格形象。
五、版本流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明末清初,毛宗岗对其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
《三国演义》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